学院新闻

111创新引智基地2021年第1-2期学术讲座顺利进行

发布时间:Jun 10, 2021点击量:

(通讯员:周佳庆)2021年6月8日下午,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唐辉明教授和李长冬教授邀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雷庆华高级研究员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邹良超研究员应邀作客2021年第1-2期“重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学科”111创新引智基地系列学术讲座。讲座采用Zoom在线会议形式,由李长冬教授主持,吴琼教授、周佳庆副教授、祝国强副研究员、鲁莎助理研究员及香港大学、武大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昌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多个单位80余名师生在线聆听了此次报告。

李长冬教授主持在线讲座

雷庆华研究员作了题为“裂隙岩体多物理场模拟方法及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以石油天然气开采、核废料埋存、采矿工程等工程应用为研究背景,雷庆华研究员阐述了裂隙对地质体中物理过程的重要影响。通过建立不同尺度的裂隙网络,研究了裂隙分布对应力场扰动、地震波传播和水力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质体中的局部应力扰动和变形与裂隙的滑移和连通性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无量纲频率、裂隙刚度、裂隙连通性影响着地震波在地质体中的传播。裂隙连通性越大,岩体的渗透性越大。同时在应力作用下,裂隙网络中的溶质传输存在着滞后和提前到达的现象。野外水力压裂和水力剪切试验表明不连通的剪切带在注水改造后其渗透率有了较大的提升,诱发的地震波较小。在最后的总结中,雷庆华研究员强调了裂隙对地震-水文-力学响应的重要作用,不同特征的裂隙分布对于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雷庆华研究员作报告

邹良超研究员作了题为“岩石裂隙中渗流及传质过程数值分析”的学术报告。岩石裂隙中的流体流动和溶质运移与核废料存储,地热开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工程息息相关。通过扫描真实岩石裂隙,得到数字化裂隙壁面。通过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对流-扩散方程分别模拟流体在裂隙中的流动和溶质扩散。结果表明当雷诺数较大时,裂隙壁面附近产生了涡旋区,溶质沿着优势通道优先传质。当雷诺数较小时,溶质沿着裂隙均匀扩散。同时邹良超研究员还研究了交叉裂隙中流体和溶质的混合过程,最后扩展到复杂裂隙网络。在最后的总结中,邹良超研究员强调了粗糙度对裂隙渗流和传质的重要影响。

邹良超研究员作报告

在提问环节,参会师生针对裂隙对地质体多物理场响应的影响、裂隙网络建模、裂隙渗流模拟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随后李长冬教授对此次报告会进行了总结发言。

人物简介:

雷庆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讲师及高级研究员,担任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多物理场耦合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岩石力学学会未来领袖、美国岩石力学学会地下存储及利用委员会委员。他于2009年及2012年在同济大学分别获得土木工程本科及硕士学位,于2016年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岩石力学博士学位,并于2016年至2018年间在帝国理工学院从事流体力学博士后研究。雷庆华博士的研究涉及岩石力学、流体力学、多物理场耦合、地震波传播、诱发地震、地热工程、隧道工程、油藏工程、边坡稳定性和核废料处置等多个领域,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雷庆华博士先后获得多个国际研究奖励,如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2019年Rocha Medal罗哈奖、美国岩石力学学会2016年NGW Cook博士论文奖和2015年岩石力学研究奖。

邹良超,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工程系研究员,他于2017年博士毕业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水土资源系,随后2017年至2019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水文地质方面博士后研究。邹良超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裂隙岩体中多物理场耦合过程的理论及数值计算,重点关注岩石裂隙表面粗糙度对裂隙中水力耦合及传质过程的影响。目前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高放射性核废料地下处置安全评估及地下基础设施建造维护过程中的地下水控制管理、水力测试及岩石注浆分析,已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文字编辑:王灿)

 

版权信息:©皇冠welcome娱乐登录入口(中国)官网IOS/安卓通用版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皇冠welcome娱乐登录入口官网
Baidu
sogou